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财政部对《关于认真核定国营企业税后留利中五项基金比例和加强管理的通知》的补充规定

时间:2024-06-18 01:26: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3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对《关于认真核定国营企业税后留利中五项基金比例和加强管理的通知》的补充规定

财政部


财政部对《关于认真核定国营企业税后留利中五项基金比例和加强管理的通知》的补充规定

1985年7月19日,财政部

财政部、国家经委颁发的〔85〕财工字第82号《关于认真核定国营企业税后留利中五项基金比例和加强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达后,有些地区和部门反映,文中有些提法不够明确,要求再作出补充解释,以便贯彻执行。为此,现对《通知》作以下补充规定:
一、《通知》第一条中所称“企业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认真核定企业税后留利中的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后备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的比例”,是指财政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和国务院各部属企业核定的总留利比例和奖励基金占留利总额的比例的范围内,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所属企业认真核定五项基金的具体比例。
二、《通知》第一条所称“要认真核定五项基金的比例”,并不是要求所有企业都要重新核定各项基金比例。如果在核定第二步利改税方案或确定上交利润递增包干办法时,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已经对企业核定了五项基金比例,而且也符合上列第一条规定的,则可以不再重新核定五项基金比例;如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只对企业核定了奖励基金比例的,可以不再重新核定其奖励基金比例,但必须补核其他四项基金比例;如果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没有对企业核定五项基金比例的,应按本规定第一条和《通知》第一条规定的原则核定国营企业税后留利中五项基金比例。
三、《通知》及本补充规定所指国营企业,包括工业、交通、商业和其他国营企业。


广州市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暂行办法

广东省广州市政府


广州市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暂行办法
广州市政府


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全面深入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进一步加强预防保健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1988〕61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计划免疫保偿制(以下简称“计免保偿”)是对儿童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百日咳、破伤风、结核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七种相应传染病的一种保障偿付制度。实行自愿参加,建立基金,保偿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市、区(县)卫生局应指定兼职机构(即计划免疫保偿办公室,以下简称“计免保偿办”),负责计免保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以及对保偿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
第四条 市、区(县)卫生局成立相应的传染病诊断小组(以下简称“诊断小组”),由当地有经验的流行病学医师、内科、儿科、传染科、神经科及有关实验室医师组成。
诊断小组必须以国家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确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作出确诊结论。市、区(县)诊断小组的分工:市诊断小组负责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区(县)诊断小组负责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诊断。区(县)诊断小组对确诊有困难或
产生异议的病例,应上报市诊断小组确诊。
第五条 市、区(县)卫生防疫站负责计免保偿的计划编制及供应、分配冷链器材,印制有关表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免疫监测;组织对患有相应传染病病人的诊断和对疫源地的防疫处理,并对计免保偿工作实行检查考核。
第六条 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协助做好计免保偿的宣传工作,及时掌握流动人口中的儿童的变动情况,协助接种单位对流动人口中的儿童的计免保偿工作的实施。
第七条 各区(县)计免保偿办指定当地卫生院、医院或独立的防保组(队)等医疗卫生单位为计免保偿的承保方,入保儿童的家长为入保方。
第八条 凡七周岁以下的无患预防接种长期禁忌症的儿童均可参加计免保偿,享受计免保偿待遇。
入保儿童在保偿期内如发生相应传染病,由承保单位给予一次性经济赔偿。患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每例赔二千元;患结核性脑膜炎、破伤风、乙型脑炎每例各赔一千元;患白喉每例赔七百元;患麻疹、百日咳每例各赔一百元。
第九条 计免保偿的双方应签订保偿合同。保偿期从入保日起至满八周岁止。
入保方在签订合同之日,一次性交纳保偿金四十元(投保不足八年的,按儿童年龄不同相应减收)。
第十条 入保儿童要按承保方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预防接种。入保儿童在保偿期内发生相应传染病,要迅速向承保方报告。
入保儿童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由于过敏或禁忌症以及其他不宜进行接种的情况,或在保偿期内迁离本市,或死亡者,可以退保。入保未满一年的,可退回保偿金的80%;入保一年以上未满二年的,可退回保偿金的60%;入保已满二年以上的不予退回保偿金。
第十一条 承保方负责本地区范围内入保儿童的有效预防接种工作。要及时准确地掌握入保儿童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居住变动等情况,并及时建卡立册,填报各类统计表。接到入保儿童计免相应传染病报告后,应立即调查并向同级计免保偿办报告,经确诊属实后,一次性支付赔
偿金给入保方。
第十二条 计免保偿金的使用分配:赔偿费占30%,劳务费占35%,疫苗补充费占10%,冷链设备维修更新费占20%,管理费占5%。
赔偿费由区(县)卫生防疫站代管;劳务费由承保方使用;管理费集中在市和区(县)计免保偿办管理和使用〔市占30%,区(县)占70%〕;疫苗补充费由市卫生防疫站代管。冷链设备更新费的使用:市卫生防疫站占15%;区(县)卫生防疫站占35%;承保方占50%。
承保方在收取入保儿童的全部保偿金后,应按季并按规定的比例,分别上缴。
第十三条 赔偿费的支付,由区(县)防疫站从代管的赔偿中划转给承保方赔偿。
保偿期满后剩余的赔偿费,经主管部门核准,可提取50%,作自有资金使用(其中75%归承保方,22%归区(县)卫生防疫站,3%归市卫生防疫站);其余50%作为计免保偿风险基金留存,并由区(县)卫生防疫站代管。
第十四条 计免保偿金的管理及使用,应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审查和监督。
第十五条 对按质按量完成计免指标者,由市、区(县)计免保偿办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费从管理费中列支。
第十六条 凡保偿金使用和管理不善,出现超支或挪作他用的单位,除由该单位及时补足金额或追回超支款外,并由市计免办对该单位主要领导人和经办人给予通报批评,或由主管机关追究其责任。
第十七条 对承保方因失职,造成漏种、错种疫苗或弄虚作假而导致发生相应传染病的,由区(县)计免保偿办视其情节轻重,扣减当年劳务费的10%至30%,并由直接责任人承担大部份或全部赔偿。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广州市卫生局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0年10月15日
刑罚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存在诸多的变更情况,如:减刑、假释、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留所服刑等。减刑是执行期限的变更,减少原判刑期;假释、监外执行、保外就医是执行环境的变更,变监狱在押执行为住所地一定区域内的非在押执行,有的属于社区矫正;留所服刑是执行场所的变更,变监狱在押执行为非服刑场所的看守所代为收押执行。
罪犯留所服刑,还未见明确归类于执行变更的范畴,笔者认为,余刑一年以上的罪犯留所服刑,应视为刑罚执行的一种变更。在刑罚执行上,留所服刑,虽说是执行场所的变更,但也是罪犯极力谋求的。因为,留看守所服刑,与在监狱或劳改场服刑相比,有劳动量小、探监方便、减刑假释率高、管理较松等便宜之处。因此,容易发生非正常留所服刑的情况,对刑罚的执行和罪犯的改造将产生不良影响。
执行的变更活动是否客观、公正、合法,直接影响到刑罚执行的法律效果,关系到整个刑事判决和打击犯罪的最终成效。上述种种变更的情形,是罪犯在服刑的过程中,依据“鼓励积极改造,实行革命人道,方便刑事诉讼”等原则,区别对待而产生的结果。对遵守监规、积极改造的罪犯,就有减刑、假释的可能;对需要治疗疾病、生活难以自理及妇女的哺乳或怀孕期间等不宜关押的情况,允许保外就医或监外执行。如果没有正当的的法定理由,没有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而任意变更刑罚的执行,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刑罚执行中所产生的这些变更,对罪犯而言,主要是法律意义上的宽大与救济,因此,罪犯挖空心思谋求得到这些变更,就成必然现象,这也是刑罚执行的变更中每每产生腐败的主要根由。罪犯在其刑罚执行中,为了得到某一变更,弄虚作假、行贿使诈,拉关系、走门路,致使司法人员徇私舞弊,枉法变更。从法律监督的角度,如何遏制其腐败的产生,使违法的非正常变更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刑法执行的变更能依法执行,对此有探讨的必要。
在刑罚的执行中,违法变更往往源于呈报时的弄虚作假和裁定或决定时的违法。从非法变更的种种现象看,从法律制度的规范和完善上,来进行防范和制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也是法律监督的致胜法宝。要增加透明性,以增强监督的及时性,使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监督纠正;要增强操作性,使制度便于监督操作;要注重能效性,树立法律监督的权威性,以发挥职能监督的应有作用,从而增强监督的法律效果。
一、 要增强透明性
增加刑罚执行变更的透明度,是强化法律监督的实际需要。刑罚执行监督,相对于侦查活动监督和审判活动监督而言,对透明性的渴望更迫切。在刑罚执行的变更中,无论是减刑、假释,或者是暂予监外执行等,如果监管部门将有关材料直接报法院,而法院基本上是就书面材料进行审查,来决定是否变更;或者是保外就医,由公安机关直接决定。而没有严格的监督程序,容易产生腐败。这里所说的透明性,主要是指刑罚执行变更的呈报、裁定或决定过程中的透明度,它与监督的成效成正比关系。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的职能部门,是维护国家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一道关口,要求其对具体执法行为的监督应及时、准确、有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障被监督的司法活动对监督方具有足够的透明性。对此可以认为,透明程度越高,监督效率就越大。
刑罚执行的变更活动,是容易产生腐败的司法行为,因此,其透明与反透明的较量不仅存在,且有时会表现得相当激烈。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虽提倡和鼓励自觉自律性透明,但更多更主要的,还是有赖于法律规范的制约性透明。例如,对材料审查核实的依据,对呈报、裁定或决定过程的介入依据等。通过一定的法规形式,使“变更”的全过程对检察机关处于透明状态,有助于提高监督效率。
二、 要强化操作性
强化操作性,与增加透明性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从强化操作性入手,使刑罚执行的变更更加阳光化。
1、刑罚执行的变更走类似案件公诉的程序。无论是罪犯的减刑、假释,还是监外执行(保外就医),或是余刑一年以上的留所服刑,一律报人民法院裁定,检察机关可提出监督意见促使裁定的公正。
2、呈报材料检察监督部门应审查核实。监管部门应将呈报的材料先移送检察监督部门审查,检察机关经审查后提出书面意见,连同原呈报材料,一并移送人民法院裁定。如果罪犯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都是由监管部门直接报送法院裁定,检察监督部门是待“变更”的裁定形成后,而进行事后监督,在报送、裁定的形成过程中,检察机关无界入依据,这种不透明的“变更”现状所形成的监督方式,会使监督的效率大打折扣。
3、法院应当采取庭审的方式产生裁定结论。经开庭审理后进行裁定,要比单纯的书面审查裁定来得公正透明。检察监督方及呈报的监管方均派人出席庭审,被裁定的罪犯也同时到庭,罪犯当庭提出申请,监管部门陈述申报理由,检察监督部门根据需要可当庭宣读审查意见。法院应当依据庭审情况,当庭宣布裁定结果。
三 要重视能效性
作为法律监督的职能部门,如何提高监督能力,增强监督效果,是经常面临的一个课题。监督的成效如何,也直接影响到监督的权威性。我们要在法规制度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使法律监督具有其应有的威力。刑罚执行变更的监督,其能效性的形成,也有诸多的影响因素。
1、发现问题要及时。在刑罚执行的变更中,要增加透明度,增强操作性,首先是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如果常常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法律监督的权威性就会受到影响。一是从日常的监管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掌握罪犯的表现状况及当时所处的状态,了解个别罪犯倍受“关照”的真正原因;二是从呈报刑罚执行变更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包括对呈报材料的审查,对呈报及裁定程序的跟踪监督。
2、纠正违法要有力。一旦发现违法情况,应及时提出,并督促纠正。对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违法情况,经监督而得不到有力的纠正,将严重损害法律监督的权威性,使检察监督有名无实。因此,对出现的督而不纠的情况,应引起高度关注。
3、查办案件要坚决。查办刑罚执行中的职务犯罪案件,是惩治司法腐败的需要,也是强化刑罚执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同时,查办案件是否及时有力,对法律监督的权威性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查办案件上应注意克服一些有碍办案的现象:一是办案意识不强,对明显的疑点不细查深究,
缺少应有的职业敏感性。二是畏难情绪作怪,有的案件责任分散,难以确定主要责任人,担心难以结案而白费力气。三是同情心理干扰,被查对象往往是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司法监管人员,易受同情心的影响。
4、监督自身要过硬。要履行好法律监督的职责,树立法律监督的权威性,自身的过硬很重要。首先业务要精通,监督要准确,以法明理,以理服人。再是执法要严格,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更不可以徇私枉法。第三,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QQ:2370274226)